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修亭心迹

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

 
 
 

日志

 
 
关于我

识我者,见我之作,或曰:字如其人,不识我者,见我之作,或曰:足见其人。 《修亭心迹》纪录的全是个人的内心轨迹,虽没写明原创,但是属于自己的内心独白。我认为错的并非真不好!我认为对的并非就正确,不可断章取义!虽水平有限,但敝帚珍之。原则不同意转载日志,若有转载敬请署明转载于《修亭心迹》,多谢!

内道外儒——有感于徐鸣浩书法  

2013-01-06 18:42:44|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内道外儒

——有感于徐鸣浩书法

    林语堂曾说:儒道精神是中国人灵魂的两个面,二者缺一不可。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受到儒道精神文化的陶冶,但所反映出来的儒道各有侧重。老庄是道家的代表,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解衣磅礴,解读的是人性的真。至魏晋已成为极致,所谓“晋人之美”,就是那种心灵的纯粹!而儒家则是在心为德,行之为礼。礼主于义,以敬为本。孔子《君子有九思》中的“事思敬”,便是君子处世之道,“事思”一方面是面对自己的人生;一方面是面对世界,二者一为“人生观”,一为“世界观”。

    人生的态度大多有两种倾向,一是“看重”,一是“看轻”。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懂得执著;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懂得舍弃。他所看重的可以把鸿毛变成泰山,他所看轻的可以把泰山变成鸿毛。

    我的书法好友徐君鸣浩就是一位把书法看成重于泰山的执着者。

    我认识他时,他叫徐俊峰,市青年书协的一次展览上他获一等奖,那时的书风有三稿的意蕴,形式感也好,从那以后交往便多了,见面最多的地方还是文化市场,大包小提溜的书与纸,看上去就是一赶大集的,我都不忍心多说话,来去匆匆。一九九八年俊峰在寒舍发现《马一浮遗墨》,爱不释手,尤其被马湛翁(一浮)的书札《鉴湖女侠行序》、《杜诗癍》所折服。后来我发现俊峰的作品里多了文人的气质,当然,俊峰的作品取向还是传统文人式的表现,那一时期的作品更多的是行书长卷,文气十足,墨色的苍润变化与章法的节奏感,增添了气韵上的生动,这种表达形式也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创作状态与水平。这个时期他钟情于作品的形式,特别讲究材料的选择。我第一次用生绢创作便是受俊峰影响。各种纸张都是他的实验品,甚至于要利用纸张的横竖纹理所产生不同的效果创作,书写的行数用奇数比偶数有效果等。

    我们这个时代有别于古代,古人之于书法是“为人生而艺术”,今人之于书法是“为艺术而人生”。

    前几年,俊峰突然改名为鸣浩,这让我很长时间没适应过来,当时我在网上还戏说为重新做人。事后想必定有因果,再见作品时果然有了变化。

    鸣浩将艺术视为自己的人生,他性格敦厚、朴素,表面温和,内心倔强。他在体制内挣扎了多年,涵养了内心,懂得了取舍。他用书法给自己撑起一片天地,欲知鸣浩者,求之于其书足矣!书法是他的生活,书法是他的精神支柱,书法是他的生命。鸣浩具有极大的专注力,古今成大器者,都有朝乾夕惕、宵衣旰食的专注精神,这是精神动力,也是所谓的“定”力。鸣浩是书家,书家的生活离不开书法文献,尤其对新获书法文献更是敏感。有一次,鸣浩在研讨会上就谈到关于运用新出土的书法材料创作的主题,以魏启后得益于汉简、蒋维崧得益于新出土的金文及帛书为例。前些日子,他将电子本的《汉碑全集》、《造像全集》等发给同道,与大家共享。

    鸣浩做事认真。在几次书法研讨会上,鸣浩发言都准备了文字稿,他以自己与自己抢的语速风格,语句像机关枪扫射,说得脸红脖子粗。在整理研讨会录音时,几乎听不出他说什么,而他自己却整理好发言稿传了过来。一件小事足以见做事的态度。

    二零一二年我们在两次访碑期间,鸣浩对刻石的渴望已经表现在他的展览作品中,作品以“苍”为主调,增加了浑厚与苍茫感。鸣浩四山归来很感慨地说道:“大自然的神力所赋予了我们一种特殊的和谐感和历史感,以及因之而来的解读上的多种可能,带给我们以更多的想象空间,从而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这不难看出他在向“内”寻求,在心灵深处寻找自我,明显不甘心于“形而下的”探索。对书法的执着扩展到对形而上的“道”的迷恋。

    鸣浩与我都是农民的儿子,有着得天独厚的淳朴基因,我突然想起凡·高给他弟弟的信中有这么一段:“我认为一个农村姑娘比贵妇人更美,她那褪了色的、打有补丁的裙子和紧身衣,由于气候、风和太阳的影响,因而产生出最微妙的色调。假如她穿上贵妇人的衣服,就会失去它特有的魅力。”还有一句对我很有启发,“如果能在农民画上闻到熏腊肉的烟味、煮土豆的蒸汽味,那就好了”。这也许就是凡·高创作的审美标准与创作理想。我们骨子里流淌的是山东大汉的血液,呼吸着齐鲁文化的气息。无论是四山摩崖、山东汉碑刻石还是云峰山刻石,都是气象宏大而又从容自然。我们从这些刻石中闻到了自己的味道。

    鸣浩的书法以宽博为主,线质多苍茫,倘若在泰山金刚经中汲取厚拙,剔除稳健;从岗山刻石中寻求些乡土气味,增其情趣,鸣浩的书法会有新的境界。

    电影《阿甘正传》的阿甘说:“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

    大道至简!

                            二零一三年元月  修亭于立石草堂

  评论这张
 
阅读(194)|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