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是以翻译皇皇巨著黑格尔《美学》著称的中国现代美学开拓者朱光潜先生的人生态度与治学精神。他曾在《谈美》里说过:“(艺术家)······它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著;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就美学问题朱光潜的谈趣味说得很到位也很有品位。他说:“文艺自有是非标准,但是这个标准不是古典,不是‘耐久’和普及,而是从极偏走到极不偏,能凭空俯视一切门户派别者的趣味,换句话说文艺标准是修养出来的纯正的趣味。”
说到修养我们会想到民国遗老们的涵养与气质,陈丹青称他们为“范儿”。他们多少与“魏晋风度”有些相似。
倍受弘一法师敬重的马一浮(湛翁)先生寄给谢无量先生一封信后,谢先生读了湛翁先生所示近作七律,当即在信封的背面和作一首,大有“迫不及待”之意。这是艺术家的涵养与激情,是生活化的艺术创作,也反映了他们的美学趣味。在别人看来,谢无量的书法是“孩儿书”,其实确是来自于丰赡的学养,他的书法之美是“流”出来的。时过境迁,倘若再去“追求”那些范儿们的“书卷气”,显然离书卷气就越远了,落得“东施”之嫌。
当下书法已被“专业化”了,好坏先不说,这是时代使然。对书法本体的研究已成为古老的“新课题”。王国维的“古来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是做学问的不二法门。上世纪敦煌遗书的发现以及正陆续出土的吐鲁番文书为学界解决了不少问题,为书界极大地拓宽了视野,同时也使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赋予了新的审美理想。尤其吐鲁番出土文书,这一生活化的书写,更准确地反映那个时代的“民间性”。面对这些非经典的经典,只有“细节必须细看”才能真正意义地理解“观其妙”、“观其徼”,所谓道在微妙处。
以“心灵问道”为主题的济南青年书法双年展开始,青年书协先后举办了首届青年书法小品展、首届山东陶瓷印展、网络系列展以及临书大展。展览的意义就在于体验朱光潜“外儒内道”的思想,清晰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普罗亭诺斯说过:“你若想关照神与美,先要你自己似神而美。”信然!
评论